中风传阳明,病太阳未罢,脉当浮缓。治之以干姜、附子者,胜其阴则寒自散也。
不察人之苦欲,何以测其真寒、真热而定标本乎?故此时虽烦下利,乃阴退阳回,故知其必自愈也。
喻昌曰:厥阴证仲景总不欲下,无非欲邪还于表,使阴从阳解也,此但举最不可下之伤寒五、六日,不结胸,腹濡,脉虚,复厥者,不可下,此亡血,下之死。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风温。
假令旧有伏气之人,乘冬不藏精之隙,而病者,当须以脉识之。若小便数者,大便必□,然使不更衣十余日,而无或满或痛之苦,是仍属虚燥不实之□,不可议下,俟之可也。
血室之脉起于气街,上行至胸中而散。又曰:喘则气欲上脱,微喘者邪实于内,而又不能大喘也。
此热利下重,乃火郁湿蒸,秽气奔逼广肠,魄门重滞而难出,即『内经』所云:暴注下迫者是也。佐生姜者,功能止呕也。